特朗普若軍事奪取格陵蘭島會否引發北約內亂?
绿色简约靓丽风格的一款自适应式zblog app下载模板,面向于手机app应用、手赚app应用、网赚app应用分享下载网站设计开发,采用左中右三栏布局响应式结构,APP图标排版、分类展示、大幅轮播图、热门/最新APP模块,二维码扫描下载,支持电脑或手机访问浏览,兼容IE9+、Firefox、chrome及Safari等主流浏览器,在PC电脑端和手机端都具有良好的访问浏览体验。
主题特点:
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曹媛 深圳報道
1992年,高中老師吳晉江一年前從浙江省餘杭中學辭職,正漂在廣東“找工作機會”,在最後一堂語文課上,在給學生放了崔健的《一無所有》後,兜裏隻揣著400塊錢的他,毅然南下前往當時改革最火熱的前沿——廣東深圳。
這一年,友邦正式拿到“外商獨資壽險牌照”,在上海南京西路1376號的上海商城五樓開業,並引進了新穎的壽險“代理人製度”。
兩年後,平安保險正式將“代理人營銷製度”引入壽險業,還製定了國內第一套代理人製度“基本法”(《個險壽險業務人員基本管理辦法》)。隨後,各保險公司紛紛效仿、擴大壽險隊伍,代理人模式逐步定型。
也是在這一年(1992年),距離吳晉江成為首批平安保險代理人還有3年,距離他年薪百萬還有21年,他後來一路升任至平安人壽深圳分公司第二營業部總監;而5年後,魯曉岩也將進入這一行業加盟保險,距離她首次入圍MDRT百萬俱樂部還有17年(2009年),她現任太平洋保險資深業務經理。
畢業於杭州師範學院的吳晉江,是中國本土險企培養的第一批代理人。他入行時,身邊大專學曆的代理人鳳毛麟角;如今,行業從業人員七成在大專以上,約三分之一有本科及以上學位。
吳晉江和魯曉岩見證了我國壽險業30年的繁榮與變遷,從市場起步、粗放發展、清虛提質,到如今的回歸“價值”。保險代理這一職業,也在時代的洗滌中走向專業化、精細化,成為經濟社會發展和國民生活進步的重要參與者。
藍海與起步:一件自製的藍馬甲
1994年的深圳羅湖大劇院門口,經常會看到一個背著藍色小馬甲、四處分發傳單的年輕男性,小馬甲正麵寫著:“人壽保險正在走進您的身邊、您的家庭,業務員吳晉江,5566888-20231。”背麵寫著:“保險公司少兒終身幸福保險、重大疾病保險、平安長壽保險,免費谘詢,上門服務。”

彼時,大多國人還不知道“保險”為何物。1995年,曆時五年起草的《保險法》頒布實施,保險業對外開放試點城市從上海擴大到廣州,此後試點範圍逐漸擴大。
“從我入行到2000年,這個時期展業難度非常大,這也是中國保險業的發展初期,絕大部分民眾不了解保險,甚至抵觸保險。那時候人們的意識普遍是‘買保險不如存銀行,買保險不如買股票。’”吳晉江回憶稱。
當時,大多一線從業人員對保險的認知也極為粗淺,大專學曆背景的保險代理人都在少數,本科生更是極為罕見。畢業於杭州師範學院的吳晉江、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的魯曉岩,按當時標準都屬於保險行業的“優才”。
保險意識的建立迭經磨合。魯曉岩在從業初期能明顯感受到代理人的“不專業”,“比如我會發現客戶原來購買的保險產品,合同介紹和實際產品不一致,合同上的投保人和信函上的投保人不一致等問題,但當時有些客戶或代理人覺得這沒什麽,我會強調一定要修改,否則一旦發生風險,可能會導致理賠糾紛等問題。”
吳晉江和魯曉岩等早期保險代理人精進自身業務的同時,也承擔著幫助國民建立保險認知的責任。
為幫助客戶更好地理解保險,吳晉江自己編繪簡單易懂的宣傳資料,用趣味圖畫解釋複雜數據。為了“廣撒網”,他還借了7千多元製作了3萬份宣傳單,花200元製作了橫幅、綬帶以及一個藍色小馬甲,前往人流量大的口岸、小區附近“支攤”。這一方法格外奏效,第三個月他便簽下了十幾單少兒保險,因此轉正,這批客戶也是他第一批留存客戶。
和吳晉江、魯曉岩的經曆類似,當時的保險代理人都通過掃樓陌拜、擺攤設點等方法展業,從幾十元、幾百元的小保單開始,“從0到1”完成客戶保單覆蓋。在早期以粗放式、爆發性增長為特點的壽險市場,每家公司都逐漸意識到,保費增長的前提是代理人的規模增長,人員的爭奪某種意義上就是市場爭奪。
逐漸地,各大主流報紙版麵開始被保險公司的增員廣告覆蓋,保險公司占據大型人才招聘市場的最佳位置,主管經理、海外顧問親臨“督陣”,“百萬年薪不是夢”的口號吸引了大批人湧入保險行業。
1997年魯曉岩入職首月收入就有5000多元,而她當時在東北擔任工程師的父親月工資不到200元。在平安保險的第一年,吳晉江年薪達5萬元。
但隨著市場不規範競爭愈演愈烈,1996年,中國人民銀行頒布《保險代理人管理規定(試行)》強調“將自1998年開始,必須通過保險代理人資格考試後持證上崗。”代理人成為特許職業。
在保險業發展的第一個黃金十年,“金字塔”代理人架構逐步穩定,成為民眾購買保險的重要渠道,越來越多人在造富故事吸引下蜂擁進這片“藍海”。

繁榮與危機:比畢業生還多的代理人
增員!增員!增員!吳晉江一段時間內發現營業部經常出現新麵孔,某營業部一月內甚至能上崗一百多人,“每個月20號業績嘩得一出來,幾乎全是買一個產品的,因為這個產品傭金最高。”
2015年前後,新保險法取代了保險銷售代理製度,成為保險代理人不再需要考試和審批,代理人規模出現迅猛增長。而早在2009年,保險法修訂,國務院大力推進“放管服”綜合舉措,保險營銷員的準入條件已經開始逐步放寬。
從2014年到2019年,我國保險代理人數量從325萬人躍升至912萬人,達到頂峰,“912萬人”這個數字比當年的本科畢業生數量還多。這段時間保險代理人數量增長了約4倍,保費規模增長了約70%。
但表麵的繁榮隱藏了深刻危機,素質參差不齊的保險代理人、粗放的銷售模式,衝擊了保險業在公眾心中的公信力,行業信譽拉低到曆史穀底。
“當時已經演變成了‘拉人頭’。”魯曉岩感歎。
保險代理人猛增下的“後遺症”讓保險業苦不堪言。首當其衝的是,行業退保率高企且產生了大量客戶投訴,誤導銷售等現象嚴重,保險代理人團隊波動大……
“市場粗放發展留下的後遺症,我們現在這批人還在消化中。”就在保險代理人規模達到頂峰的2019年,前媒體人簡潔入職平安人壽成為一名保險代理人。
她一次偶然發現,居住在廣東小縣城裏的一些長輩,一生靠海吃海的他們應該還不太了解保險,但深入交談發現,不少人已經有投保的經曆,“幫他們梳理保單時會發現,縣城早期的業務員可能對保險產品的了解不夠清晰,對保險產品的介紹有時候會有失偏頗。比如明明是純理財型的保險產品,但他們會一口咬定當時保險代理人說這個產品可以增值,同時也有大病保障。”
行業也意識到“人海戰術”的弊端,壽險改革陸續開啟。
在2019年初平安集團的業績發布會上,該公司董事長馬明哲表示,“從2018開始,平安發現壽險的市場、環境、消費者需求都發生了很大變化,原來傳統的人海模式逐漸無法適應了,平安醞釀用2-3年研究推動壽險的改革。”平安當時還在內部成立了壽險改革領導小組,由馬明哲掛帥任組長。
同年,壽險公司發起了名為“鼎新工程”的係列變革,圍繞組織架構和經營機製推進銷售隊伍向專業化、職業化轉型。同時,對機構分類分級管理,傾斜基層、傾斜一線,實施市場化的薪酬績效管理體係。
而此時,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也給各保險機構的轉型帶來挑戰和機遇。挑戰在於,彼時保險代理人線下展業困難重重,麵對麵推介、簽約、回訪等主要展業環節均受阻,險企的大型促銷活動也紛紛推遲或取消。2020年A股五大上市險企保費收入同比僅微增3.65%。
而機遇在於,麵對新冠疫情衝擊,各險企明顯意識到了科技引領業務發展的重要性。例如,那一年平安壽險累計服務客戶超2.2億人次,其中通過線上渠道辦理的保全、理賠、服務谘詢等業務占比近99%。
此外,疫情期間多位代理人都發現,生命的危機意識會促使大家更關注身體安全風險保障、民眾健康意識提升。特別是針對老年人群、帶病人群和慢性病人群的險種,被進一步點燃。
回頭看,新冠疫情是一劑“催化劑”,加速了險企的數字化轉型,也一定程度提高了民眾的健康意識和保險接受度。
同樣,疫情挑戰也讓一些低績效代理人內視自我、尋找轉變契機,2020年保險代理人受疫情衝擊首次出現7.6%的負增長;也有部分人麵臨待業、降薪等職業發展挑戰時,將目光投向了保險業。後疫情時代,行業裏也湧現越來越多的高學曆、高素質、高專業的“新質代理人”。
壽險改革,仍在持續。

(簡潔告訴記者,從疫情開始她意識到線上展業的重要性,目前她會持續拍攝、更新保險相關視頻)
質量與效能:一場刀刃向內的壽險改革
2019年到2021年,幾乎每家上市險企的業績發布會現場,“改革!”都是高管們最常提到的關鍵詞,個險渠道“清虛提質增效”也成為普遍動作。
但這場“刀刃向內”的壽險改革並非一日之功。縱觀各險企壽險改革方案,行至當下有幾類明顯的轉型趨勢,主要包括:渠道轉型、產品調整、科技賦能、醫養反哺等。
例如,在渠道改革中,險企聚焦代理人隊伍的提質增效,加強銀保渠道合作;為防範壽險業利差損風險,保險業正式告別產品預定利率3.0%的時代,紛紛發力分紅險產品;而為應對人口老齡化,近年來保險業還在探索“保險+康養”發展模式,泰康保險、、中國平安等諸多險企都在加速布局養老社區。
其中,作為壽險改革的樣本之一,平安集團已曆經近5年“4渠道+3產品”改革,重點推進代理人、銀保、社區金融及下沉渠道四大渠道建設,聚焦“保險+醫療健康”“保險+居家養老”“保險+高品質康養社區”三大服務。改革成效如何?2024年前三季度,平安壽險及健康險業務新業務價值達351.60億元,同比增長34.1%。
要走出“大進大出”的粗放模式,需著重在個代渠道“落子”。改革路徑通往的目標是——打造“高質量、高產能、高收入”的三高代理人隊伍。
2020年以來,66家布局個險的人身險公司中,至少21家推出或升級了專門的精英代理人隊伍培養計劃。
例如,太保壽險推出聚焦高素質人才的“C䊨揥師”培養計劃;平安人壽於2022年推出“優+計劃”,不惜斥資10億元招募、培養新人;2023年,平安發布高端代理人品牌“平安MVP”吸納各行業精英人才。2024年,平安又將代理人品牌升級為“保險康養顧問”,從客戶需求出發,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財富、健康和養老一站式解決方案。
險企“搶人”背後原因何在?一方麵,久被詬病的“人海戰術”已難以維係,另一方麵,代理人發現保險“越來越難賣”。
“我有一位同學是海外留學回來的博士,從業初期給他介紹產品時壓力很大,他會谘詢很多問題,連幾百塊錢的醫療險都說要計算下概率,服務他對我來說是一個考驗。去年他突然主動跟我谘詢節稅類產品,我就告訴自己當是自我提升了,看自己能不能服務這麽高學曆的專業人士,後來通過專業解答了他無數個問題後成交了,說明這些年我的專業能力還是有了提升,他也開始認可我了。”簡潔分享稱。
而對於吳晉江而言,他最早的一批客戶目前都處於退休養老階段,如何安享晚年是他們最關注的問題,“我目前的工作重心也從單一保險產品轉向‘保險+康養’方向,這幾年我也會自費去世界各地考察、學習醫療養老產業,借助平安的居家養老、高端康養等項目,為我的客戶提供更好的養老服務。”
當前,客戶端升級所帶來的財富管理需求日益多元、複雜,消費者經濟水平日益提升、對商業保險的風險保障屬性逐漸認知,疫情更是顯著增強了家庭對保險資產的配置。
這些趨勢,都在倒逼保險代理人這一職業,從粗放生長轉向高質量、精細化,他們不再是單純的保險推銷員,更是專業的保險和財富規劃師,還是醫療、養老等珍稀資源的鏈接者。2020年,原銀保監會印發《關於發展獨立個人保險代理人有關製度的通知》,“獨代製”打破金字塔格局,也在促進我國保險代理人邁向職業化、專業化。
越來越多高學曆、高素質、高專業的人才加入保險,推動行業向高質量發展邁進。

重塑與提質:保險代理人成了“新質職業”
在經曆“過山車”般的代理人規模“井噴增長”又“斷崖下滑”後,一個積極信號浮現:進入2023年,代理人規模企穩,人均產能提升,2024年部分險企代理人規模甚至止跌回升。
例如,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,中國人壽、中國平安的代理人規模較年初分別增長1.1%、4.3%;去年前三季度,中國人壽代理人月人均首年期交保費同比提升17.7%,中國平安人均NBV同比增長54.7%。
這也意味著險企壽險改革效果初顯,隨著更多“三高”人才的加入,也將助推壽險業從“規模”回歸“價值”。

2022年4月7日,疫情尾聲的一天,黃浩銘在朋友圈“官宣”自己加入平安壽險,正式成為一名保險代理人,“我是故意避開4月1日愚人節發票圈的,害怕大家不信,但我是認真的。”
此前五年,畢業於深圳大學的黃浩銘,在一家教培機構做少兒英語老師,但受疫情衝擊、“雙減”政策影響加上企業經營不善,他所在的教培機構倒閉,黃浩銘開始尋找新的人生方向。
同一時間段,英國留學歸國的NICK也在尋找方向。本科學習建築設計、研究生學習室內設計的他喜歡和人打交道,回國後曾短暫嚐試過奢侈品銷售、銀行職員等後,他在業內人士引薦下進入友邦保險,成為一名代理人。
黃浩銘和NICK能充分體現當前“新質代理人”的特點。上崗後,他們發現身邊同事基本都是“三高”人群。數據顯示,截至2024年9月底,平安人壽的代理人隊伍中,高學曆占比不斷提高,大專及以上學曆人力占比提升至48%,同比提升4.3個百分點。而且近兩年平安人壽的新增代理人中,有近600位都來自國內TOP 10院校。
保險行業也青睞跨界人才。沒有年齡歧視、時間自由、前景廣闊的工作性質消解了不少“中生代”的焦慮。簡潔過去一年麵試了二三十位候選人,其中大多是有著豐富資源、人脈、專業積累的中生代,比如企業前高管、銀行職員、律師、房地產從業者等。據統計,35-54歲正是保險代理人的主要從業年齡段,2024年占比超過七成。
收入方麵,盡管近年來代理人傭金有所下降,但頭部險企代理人收入較為可觀。例如,2024年,平安壽險的代理人人均月收入1.2萬元,同比增長10.8%;年收入超10萬元的代理人占比近三成,年收入超30萬元的代理人有近3萬人。“我也是進入這一行才知道,原來收入可以不用靠跳槽來增長,可以靠你的勤奮跟努力,說不定一個月就達成過去一年的收入,這就是保險行業的魅力。”簡潔說道。
保險代理人的晉升渠道也在逐漸暢通,吳晉江回憶自己從入職的0級到目前的總監級別,在從業近30年內需要上升7、8級,而目前這一晉升渠道已大大壓縮,扁平化的人員隊伍是未來方向。
魯曉岩和簡潔目前都擁有自己的團隊,他們都認為保險代理屬於“輕創業模式”,同事是“合夥人”,不同專業背景的人才加盟,共同為客戶進行財富管理、養老規劃。

當下,黃浩銘給自己設定的工作目標是團隊管理,從業兩年的他也開始自己帶徒弟。“你會介意被人稱呼你為‘賣保險’的嗎?”他笑著回應,“我自己都老這樣說,剛開始會介意,現在完全不會了。”“我目前是把保險當作自己的很長一段時間的職業選擇的。”
NICK在精進自身業務同時也擁有了自己的小團隊,“我以前覺得賣保險是丟人的,走投無路才去賣保險。但進來發現保險行業前景很好。自己的個體就是一個公司,自己就是自己的CFO。”NICK入職後第一次晉升後,在朋友圈寫到。
“我可以把時間有效利用,可以和客戶一起成長,把學習時間終生延長,也可以更好照顧我的家人。”他說。

1 留言